孔子为人处事的名言(112条)

孔子为人处事的原则

1、孔子的为人处事对我们的启示

(1)、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曾经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此童又问:“葫芦无毛,为何也浮而不沉?”弟子又答:“葫芦中空,故浮而不沉。”此童又问:“钟亦中空,又为何沉而不浮?”

(3)、其结果,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地方甚或整个国家———也即古时所说的“天下”,当然都不会有好日子过。

(4)、北京办事处: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15号金茂府6#楼二单元707室

(5)、很多人采取二分法的思维法则,把孔子这一句话,解释成君子只明白义的所在,却不理会利的重要性。小人只知道追逐利益,并不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6)、(11)虑,《说文》:“虑,谋思也。”即谋划、思考。本章指谋划的范围。

(7)、“远怨矣”在我看来不仅仅只是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一层意思。懂得换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成为修养达到一定水平后自然而然的表现,成为内心深处认同的价值观,对别人产生怨恨的可能性也会减少。也就是说“远怨矣”一方面是别人对于自己产生怨恨的可能性会降低,另一方面,自身怨恨别人的情绪宣泄需求也会减少。

(8)、可以说,孝道是人之为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根基。

(9)、常怀谦卑敬畏之心,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更广博的心态去欣赏他人,学习他人,人生自然处处通达。

(10)、(3)志,《说文》:“志,意也。”即意愿。本义是内心追求的目标。本章指志气。

(11)、晋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推荐他干什么?”

(12)、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13)、年轻人更要有勤奋谦虚、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两方面相结合,优秀的传统和文化才能传承下去。

(14)、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观,引自《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P83

(15)、对于是仕与隐,孔子并没有一个极端的观点,一定要像伯夷叔齐那样坚决隐居,也没有像柳下惠那样历经三次被贬还是在朝廷做官。孔子说“无可无不可”,只要合乎“仁与义”,在合适的时机做该做的事,而不是顽固僵化不知变通。

(16)、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孔子甚至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连信用都没有,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呢?

(17)、虽然,社会转型时期法制还不够完善,对违法乱纪营私贪腐现象尚不能一一及时查处,但经验告诉我们,“损人自益”的人大多难得“善终”。

(18)、兼任山东省PPP项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会员、济南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济南市工商联直属商会副会长、IYLC国际菁英会等多家首席法律顾问、民建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组成员、民建山东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民建济南市委法制委员会主任

(19)、荣获“山东省优秀律师”、“济南市十佳律师”等荣誉称号。

(20)、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孔子为人处事的名言

(1)、细读孔子的四绝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些启发和借鉴。按照这四绝思想处理事情,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孔子说:“我是赠送给你一辆车呢,还是赠送给你一段话呢?”

(3)、弟子哑然。出身没落贵族的孔子,感受到了自己生活常识的浅薄,认为项橐就是那位圣人,遂拜为老师。

(4)、16 《修道不能混日子,否则鬼神都看你不起》

(5)、如果您是刚刚接触道教的,一定对道教有一些疑问:什么是道教?道教是谁创立的?道教是不是封建迷信?如何学道?等等。。。请您跟随我们一起轻叩道门。

(6)、——正直的人应该努力去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7)、先看出处和原文。这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如下。

(8)、孔子说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倘若国家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那就应该出来做官帮扶正义;如果国家混乱黑暗以权谋私,那就应该辞官归隐,而不是助纣为虐或尸位素餐。

(9)、《后汉书•杨震传》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

(10)、颜回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并引导他向善。”孔子评价道:“这是亲人之间应该有的做法。如果能够把它扩开去,以诚心对待天下人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啊!”

(11)、9 《玉皇祖庭·玉皇古宫,修建募捐倡祈书》

(12)、弟子大喝让路,项橐正色道:“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见此童出言不凡,便命弟子绕“城”而过。

(13)、实际上儒家所说的义与利,并不是对立的。做出两极化的解释,徒然造成很多义与利,利的争辩,实在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14)、——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不能够说话不算话,要让朋友觉得你是个靠的住的人。

(15)、俩人呢,都可以涉及到修身问题,老子是反观自性,那就是道了,懂得此道,可以长生。孔子呢,是修身,约束,所以非常的重视周礼。这也是有为何无为的俩个截然相反的状态。

(16)、祁黄羊笑着回答:“您是问我谁能当这个县官,不是问我谁是我的仇人呀。”

(17)、所谓知天命者,知只是一个通达,仿佛是通于天命,是与天命不与大的流行合一。所谓为己,看当下,通统是与天不二的态度,只有此时是一个绝对,他不离开这里,而一直流行下去,不曾把宇宙打为两段。

(18)、出自先秦《论语·里仁》载孔子语。贰过,相同的错误。不迁怒于他人,不犯相同的错误。此言君子为人应该勇于承担,有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迁怒于人;犯了错误要吸取教训,不能知错不改。

(19)、人活在世上,学会要俯下身子做人,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完成一世的修行。

(20)、一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

3、孔子说的为人处事的话

(1)、孔子说:“不能自强不息,就不可能达到远大的目标;不勤劳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不可能有功效;不发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对待他人,就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亲近;自己不讲信用,就不可能使别人对自己讲信用;不拿出诚心而谦逊地对待他人,就不可能符合礼义。如果能够慎重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够做得长久。”子路拜受领教而去。

(2)、再说最后一句,孔子的意思是,到了这个年纪,自己做事,源于内心历年修为和人生阅历的积累,不会违背规律、伦理等等。而千万别理解为为所欲为,否则那就是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就落得他人所说的“坏人变老了”。

(3)、孔子也曾形容过老子,说老子是龙,他对其是难以望其项背了。因为孔子奔波一生,所重视所提倡的,虽说出于好心一片,一片冰心在玉壶,天地可表日月可鉴。但忙来忙去,其实都是在补窟窿。而老子的理想呢,是无为,无为之治,不是要去搞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老子的境界就高了,他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如同家常便饭。

(4)、君子对待所有的人,一概亲切而不结派营私;小人结派营私,而不能亲切对待所有的人。

(5)、“勿意”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这与毛主席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意思接近。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凭空猜测等错误。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个人的奋斗目标,都要以事实为依据,否则就会脱离现实,无法实现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孔老夫子的“勿意”对我们做人做事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6)、“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夫子在这里把“教”和“学”作为一种民风世俗,如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风”。

(7)、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海阔天空。

(8)、孔子把宽恕提升到终生可以奉行的高度,足见这两字的重要价值,在与他人交往的复杂过程之中,尽管有各种各种不同的情况,但守住宽厚的原则,就不会离“道”太远,而可以畅行无阻,结交良师益友,共话人生大情小事。

(9)、仁则为孔子极重要的观念。据有人说:《论语》讲仁有五十八处,而阮元《研经室集》中“论仁篇”说,仁在《论语》里面见一百零五回。于此可证仁是孔子的一个最重要观念。

(10)、..............................................................................

(11)、——喜欢称道他人的良善,喜欢多结交贤朋良友;这是有益的。“乐道人之善”,既喜欢真诚夸奖表彰他人的善行嘉言,又能够“尽己之直”,帮助和引导他人向善。“乐多贤友”,就是要多多结交亲近“友直,友谅,友多闻”,特别是那能够直言规正的真朋友。

(12)、君子所想的,小人也可以想。小人想变成君子,只要修正自己的念头,很快就能够达成愿望。

(13)、告诉我们不要意气用事,这样容易主观臆断。我们如果对人有了主观上的一端,那么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一定会受影响意气用事。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可以后果事件的重重迷雾看清楚本质,但是我们要有一颗冷静的心。正反面的言论,我们都要仔细的分析。不可以主观意识去分析事件。先入为主,去随意揣测。

(14)、孔子一行来到一个小村前,看到项橐和其它孩童在用石头磊城墙。

(15)、“勿必”是指对人对事不能绝对论。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富有很深的哲理。万事万物都不会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对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否则是得不到好结果的。古代有“刻舟求剑”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乘客不小心把剑掉到河里去了,他立刻在船邦上做了记号,并按着记号下水摸剑,几经摸找,依然没有摸到,别人告诉他,船已行驶,离掉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你仍然按船上的记号寻找怎能找到?所以“勿必”的思想指导人们灵活处事,以求达到最好的结果。

(16)、最末这句话,或者含有他义,却也可以有助于表达只看当下的态度。 以上两个态度一为对于空间的态度,一为对于时间的态度;一是注意此处,一是集中于现在。

(17)、晋平公又感到很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18)、孔子对于人的认识,也经历了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过程,说的漂亮与干的漂亮很多情况下,并不一致,所以观其行非常重要。具体到一个人自己的自我修养,勤奋精进是必不可少的。《易经》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便是一个人勤敏的最佳注释,不放弃、不松懈,一直保持一颗力争上进的心,是古人对于一个人自我提升的最基本要求。

(19)、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0)、君子能够把对于利益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孔子为人处事的原则有哪些

(1)、让我们来看孔子是在什么样情况下,说“无可无不可”的。

(2)、山东总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2508号名士杰座1206室  邮编:250014

(3)、孔子非常重视礼,重视仁义礼智信。之所以重视,也正是因为缺失之故。

(4)、成全不一定要出钱出力,也不一定要亲自参与。只要不打击、不攻讦、不抹黑、不曲解,就会顺水推舟,让好事能够顺利完成,便是一桩美事。

(5)、成全是一种难得的美德,先要欣赏别人的长处,能够接纳所做的好事,并且衷心加以赞扬和协助。

(6)、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了清晰入骨的评价,那你自己和这些人相比,是什么样的人呢?所以,这句话是单独的一句话,是针对上面这六个人来比较的。而所列举的七个人中,朱张没有在评价之列。因为对朱张这个人,找不到历史记载,所以后人进行了各种猜测。实际上,对于后人所猜测的,孔子也好,编辑《论语》的弟子也好,他们是清楚这人是谁的,否则就不会把朱张列举到这里。只是后人在断句的时候,把孔子的这句话,放在了对虞仲、夷逸的评价之中,没有明白这句话在本章的含义。孔子说,我就不同于这些人。是,这,这些人,是指上面孔子评价的这些人,但不包括没有做出评价的朱张。所以,我们尽管已经不能清楚朱张具体是谁,但可以知道,朱张是和孔子在本章所表达的意志、自身、言谈、行为,和孔子是一类人。无可,没有可以怎么做的。无不可,没有不可以怎么做的。如果这样,不就成了不讲原则的人了吗?非也。这是说,上面这几个人,他们都有一个自己的做人标准,就是我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有一个“我”呀。孔子呢?他是完全顺应天道的圣人,没有为了自我的可以和不可的选择,上天让他低头的时候就低头,上天让他受苦难的时候就去承受,上天让他舍弃生命的时候就舍弃。天降大任于斯人,其心和行,就是“天”。

(7)、“勿固”的意思就是不能固执己见,要多向别人学习,多听取别人意见。每个人的知识和理解处事能力都是有限的,一味地固执,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能力强,听不进别人意见,甚至打击压抑不同意见的人,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古人云:兼听则明,说的是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管单位的决策者,还是一家之主,如果都能这样做,就会大大减少工作失误和烦恼。

(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看到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到言行不轨、不学无术的人,要点对照自己,进行深刻的反省。

(10)、但如果理念不相同,各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在一起商量,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彼此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反而减少干扰,不致彼此妨碍。

(11)、任何小过错,如果可能影响大局,都应该及时提出、改正,以资补教。不能因为些许小事而不忍心指责,酿成大害。

(12)、的确,孔子和老子的确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是孔子还有一位老师,那就是七岁的孩童项橐。

(13)、(4)辱,《说文》:“辱,恥也。”即蒙恥。本章指蒙受耻辱。

(14)、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中又缺一个法官,爱卿以为,谁又能担此重任呢?”

(15)、逸民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16)、从事律师职业二十余年,成功办理了诸多在国内或行业内部有较大影响力的民商事争议案件、刑事辩护案件(职务犯罪、商事犯罪更专业),特别是代理的多起胜诉案件被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17)、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18)、翻译一下就是:首先,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人,就要仔细去观察这个人,看看他是怎么做事的,经常做好事还是坏事。其次,即便一个人经常做的是好事,我们也不能就判断他是个君子,还得看看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做这件事。有些人看上去是在做善事,用心却是未必善的。最后,我们还要看看他的心安在哪儿,究竟是什么使他快乐。有些人虽然出于善的目的做一件好事,只是因为社会道德的要求,但是他的内心却并不因此快乐。真正让一个人安宁快乐的,才是这个人的内心所安放之处。

(19)、自律,使人自由。讲原则,守底线的人,自然更容易做成大事。度者,律也,范也。

(20)、未来,金泰恒业还将继续坚持“君子文化”理念

5、孔子为人处世的原则

(1)、——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是说对待自己的敌人不要自私,对待恩人要感恩图报。对那些你怨恼的东西,喜爱憎恨、接纳拒绝,应该要有原则,要直来直去不偏差,来做到“至公允而无私怨”,是子所说的“直”。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生活中最好不要以怨抱怨。对那些你感恩的事,就一定要给对方好处来回报他,不能忘记。

(2)、出自先秦《论语·尧曰》。君子,此指在上位的当权者。君子让百姓受益而自己并无耗费,使百姓辛劳而并无怨言,自己有欲望而不贪求过分的东西,为人庄重严肃但并骄傲自大,仪表威严但并不对人凶狠。这是孔子对学生子张所阐述的“君子五美”,即从政的五种美德,也是为官的五种原则,在今天仍不失其参考价值。

(3)、杨震却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

(4)、孔子曾经发过这样的感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5)、孔子和老子呢,俩人是见过面的。孔子曾经跟老子请教,老子让看看自己已经掉的所剩无几的牙齿,说牙齿虽硬,可是都坏掉了,舌头虽软,但完好无损。这就是老子所认为的道吧,是长生之法。

(6)、 对孔孟之学,切忌片言只语去理解更遑论运用,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圣人的经历、前面的铺垫和后面的扩展。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论语微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9)、有些人暂时没“出事”,但难免终日惶恐,不得安宁。而东窗事发者,身败名裂,轻则妻离子散,重则家破人亡。

(10)、可见,在孔子看来,做事的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对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定论,关键要“合道”,也就是合情、合理、合义。

(11)、(5)身,《说文》:“身,躳也。”即躯体。本章指自己,自身。

(12)、比如我们建设“学习型”单位,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同志们要热心传帮带,肯教、会教,乐于把好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后来人;

(13)、所谓命这个东西,似乎也让我们注意,孔子是讲他自己的生活,说:

(14)、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现代人说“人和人的差别比人和猪的差别都大”。古人有相面术作为了解一个人的方式,然而让对于水平不高的人来用,和迷信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有没有比较靠谱的帮助你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呢?我们来看看被称作圣人的孔老夫子怎么说吧!

(15)、现代有人主张“己所欲,施于人”,认为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加积极。实际上“己所不欲”是自己所能够直接认识的,“己所不欲”,大抵也是他人所不欲的。

(16)、如果做不到,在孔圣人看来是“俗之不祥”;用于衡量当下,则连“学习型”都谈不上,又何来风清气正、可持续发展?

(17)、午后,孔子又在村前汪塘中戏水玩耍,便驻足观看。此童笑道:“鸭生而会水,尔等为何却不识水性?”弟子答道:“鸭有避水毛,故浮而不沉。”

(18)、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就要面对各种付钱的时候才能灵活应对,不局限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

(19)、(18)权,权变,即变通,衡量是非利害,因事制宜。

(20)、可见礼之根本即是人情,人有情便顶好,不在许多繁文缛节。孔子所认为不好的,就是情不动。他说:

(1)、孔子说:“伯夷与叔齐是属于志节不受委屈,人格不受侮辱的人!”又说:“柳下惠与少连,志节受委屈,人格受侮辱,可是言语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又说:“虞仲与夷逸,隐居起来放言高论,人格表现廉洁,被废合乎权宜。我与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一定要怎么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么做。”

(2)、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3)、祁黄羊回答:“解狐这个人很有才干,他来当南阳县官特别合适。”

(4)、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夫子娓娓道来的“五不祥”,看似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批判,其中却贯穿着“修身、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7)、但熟悉归熟悉,有些人未必能理解其所包含的真实意思。比如,三十而立,这个“立”指啥?不少人理解为成家立业。这是非常错误的,它是说,到这个年龄段,对自己今生要做什么、努力的方向,心中有数了,人生的方向明确了。六十而耳顺,这里的“顺”不是听什么都无所谓,而是听到的都能理解他的根源,因为,前面说了,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至于不惑和天命,理解的范围的大小,在个人,但是不伤大致意思,把它理解为自然规律或者社会规律乃至天道。都可以。

(8)、“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9)、做人可以有所不知,但却不可不谦卑;做人可以有所不为,但却不可不正直;做人可以平凡一生,但却不可不守底线。

(10)、从当前d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复杂形势来看,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恰是许多腐败现象的源头,也是当前亟待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

(11)、“勿我”的意思是做事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要避开自己的小圈子。处世为人多用换位思考,关心别人,多为别人着想,遇事多征求别人意见,避免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不良行为。否则,就会局限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能秉公办事,不能客观的看待和处理问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12)、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是一个人有气节的最高境界吧!降,如何理解“降”是根据下文的“志”来说的。志,志气,即一生不变的做人处事的标准,一个人的骨气、节操。不降其志,不会因为时势降级自己的意志。辱,蒙受耻辱。身,自己。不辱其身,不让自己蒙受耻辱。一个人一旦有了明确的志向,自己的志向、做事原则、人格就要牢固地立于世间,不会因为时势而改变。在这一点上,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不知道进退,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生存改变初衷。而对于人生的耻辱,比如周文王坐牢,比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历史上太多有大成就的人蒙受过,因为承受住了,所以最终取得成功。那到底该不该这样做,该如何做,这个标准我们要看最后孔子怎么做的。而伯夷、叔齐,两人舍弃了王位,去投奔周文王。在周武王伐纣时,以“民”的身份拦住周武王的马车并劝谏他,最后因不食周朝的粟米,而饿死在首阳山中,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上一篇:关爱生命的名言警句10字(145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