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和歇后语大全(111条)

谚语和歇后语是什么意思

1、歇后语和谚语的定义

(1)、揪的疼呢,掐的也疼呢,比喻人抠门儿,出多出少多都舍不得,也比喻二者难以取舍。

(2)、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这句气象谚语表示,秋季是由夏到冬的过渡季节,在江淮地区的秋季则常常是冷暖气团交汇辐合的地区,每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并在江淮一带与暖气团产生交汇,就会带来一场秋雨、一阵秋风,造成一次降温。气温也将变得一次比一次低,十场秋雨过后,大约就是秋尽冬始了,人们就要穿上棉衣防寒了。

(3)、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人“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4)、顶上一头浆子(浆糊),指人糊涂,不明事理或蛮不讲理。

(5)、天窗里吊苜蓿,给驴种相思,指吊人的胃口,却永远也不能兑现,好比给人开一张空头支票。

(6)、一个妈能养活十个儿女,十个儿女养不活一个妈。这句话不只是批评做儿女对父母没有孝心,也是在说,父母对儿女能够倾尽所有的爱,而做儿女的对父母却不然。

(7)、州里误了,县里也误了(也说针里误了,线里也误了),指两头子耽误了。

(8)、成语大部分由四个字组成,所以很多人往往把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也当做成语。该怎么分辨呢?

(9)、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过去,麦收时间短,急促,特别忙;秋收时间长,不那么急促。)

(10)、娘娘善了,小鬼都来摸奶头呢,是说人太过善良遭人欺负。

(11)、枣树不害羞,当年红丢丢。枣树真的当年就结果,只是树小,结的枣子自然很少。

(12)、成语跟歇后语、专有名词的不同,分辨起来比较容易。成语跟谚语、普通词组不容易分辨。

(13)、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4)、有了不要睡着吃,没了不要跪着吃。是告诫人的话,富有了不要骄奢,贫穷了也不要丧了志气。

(15)、眼睛是个怕怕,手是个粪叉,意思是说,什么事情打眼一看,觉得很难,于是心生怯意,可是一旦狠下心来动手做,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也可以做好。

(16)、话说涂岭内山有个打朱村,村子又分顶打朱和下打朱。早年顶打朱有户人家养了一只黄狗,白天在主人家吃食,天一黑就摇摇尾巴到下打朱的一户人家去守更。时间过了一年多,主人也没有发觉。

(17)、(4)社会谚语。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持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

(18)、打倒的老婆揉倒的面。这句话是旧时代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见证。

(19)、头一个丢,二一个收,第三个留下围朋友。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做活生譬如说做针线活儿手工活儿,不是一次性就能做好的,手熟了才能生巧;二是要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朋友。

(20)、正在这里,下打朱那户人家前来道谢说:“还好有你家的狗替我家看更,吠走了贼仔,要不,昨夜我家就给偷惨了。”

2、谚语和歇后语大全

(1)、早上起来冷水没打牙,馊叽拉哄的你就骂人呢。试想想,一个人,大清早的,平白无故的触了霉头,该是多么的气愤与沮丧。

(2)、骆驼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说人要是自高自大就没人待见了。

(3)、大家洼地区的谚语具有北方谚语的共性,内容广泛,风趣幽默,朗朗上口,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集成。

(4)、白日里游四方,黑夜点灯补裤裆。批评那些做事没有计划没有安排的人。

(5)、小公鸡叫鸣,可康康闪呢,指某人做事,虽然能力有限,但也是尽力而为了。

(6)、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7)、► 榆林千年大事记(公元前635年—1994年)

(8)、歇后语,熟语的一种。由两部分组成,前多类似谜语的谜面,后是谜底,即本意。是一种口语性的引注语。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檐(言)”。有时省去后一部分不说,故名。

(9)、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10)、►亢雄:陕北人烧酒杂谈“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也出不了酒的彀”

(11)、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老百姓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因为谚语是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所以谚语的教育意义比较深。例如:“危难时刻见人心”、“家和万事兴”等。当然,也有一些谚语归为成语了。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

(12)、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谚,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13)、饲:养;甲:给;看门:守家门。谚语意指自家饲养的狗跑去替别人看家;用“头北方言”说叫“呣欠债”,就是吃里扒外的意思。

(14)、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15)、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16)、猪皮镜子照脸呢,各对各眼了。这里的猪皮镜子,我始终没明白是个什么宝贝。

(17)、戳事拨火的狼牙棒,骂一个人专爱拨弄是非,就是个搅屎棍,到哪儿哪儿臭。

(18)、惜呢惜呢,将来去呢;省呢省呢,窟窿眼儿等呢。这话说的沉痛,老人说前面的路黑呢,该吃吃,该喝喝,别老是那么俭省那么苛待自己。

(19)、见不得草花子(叫花子)端定碗,指见不得别人好,看别人能吃碗安生饭,他就眼红,就气不忿。

(20)、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3、俗语谚语歇后语有什么区别

(1)、(1)气象谚语。气象谚语是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等。

(2)、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可见一技之长是人活命的本钱。

(3)、沙枣子胡萝卜都是个吃头,放屁咳嗽都是你的说头。前半句话可以说深深的打上了过去物质匮乏时代的烙印,而后半句则是句俏皮话,说一个人话多,理由多。

(4)、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5)、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例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些都是“歇后语”,近些年,部分歇后语归入了成语范畴,例如:“狗拿耗子”也是成语了。

(6)、牛不吃水,还硬往角茬里装呢,指强迫人家做事情。

(7)、一个儿女一条心,十个儿女十条心,这是说父母的心思全在儿女身上,儿女越多,父母越操心受累。

(8)、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9)、三月三把瓜埯ǎn(埯,挖小坑点种瓜豆。)。

(10)、刺无根,夹屁股一针,本是说人手脚身上不小心扎了刺,挑刺的诀窍,也暗喻做事果决,懂得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

(11)、猴子爬树梢——到顶了(比喻达到了顶点,或事情达到了顶峰)

(12)、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13)、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

(14)、◆ 泉港法院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第五十一期)

(15)、背上个猪头,认不得庙门,指做事找不到门道。

(16)、入伏热,一棵豆子打一捏;入伏冷,一棵豆子打一捧。

(17)、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谚语以成句的形式区别于俗语词、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这几种形式短小的俗语,它的定型化合艺术性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的言语,它的口语性特点使它区别于格言和成语

(18)、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19)、有钱的一个人几个名字,没钱的几个人一个名字。这话初听觉得难以理解,细细品味真是如此。过去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有名有字有号还有官职可称,可不就是一个人有几个名字吗?,而普通人穷人就不一样了,张狗儿王狗儿李狗儿赵狗儿,可不就是几个人一个名字?

(20)、人家的娃娃,点眼就犯,我们的娃娃眼睛挤烂。是说人家的娃娃反应快,大人使个眼色,马上就明白是啥意思,而自己家的娃娃就很迟钝。

4、谚语和歇后语是什么意思啊

(1)、(2)农业谚语。农业谚语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枣芽发,种棉花”、“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

(2)、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3)、高的高来低的低,骑的骆驼赶的鸡,指高低不般配。 

(4)、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5)、一场秋雨一场寒,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常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降低。常常形成秋雨连绵,下个不停。

(6)、驴怕卧跤,人怕一豁。是说人一旦丧失做人的底线,就无所不为了。

(7)、一个词里的字可以用别的替换,大部分应当看做普通词。例如:“密切合作”这个词,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样的词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原意。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大部分都是普通词组。

(8)、推磨的不会推,拨磨的会拨,是说本来两个当事人之间也没什么大的矛盾,结果被某个局外人一挑拨,倒有了矛盾了。

(9)、炕沿高不到席子上,说两个人半斤八两,彼此差不离。

(10)、m.e2say.com/articles/1086/#wx

(11)、谚语用得较多,流传时间较长,更文学化,更精炼,一般用于口头;俗语通常指有一定道理,表述某一种观点的话,另外,歇后语也算俗语的一种。这里要特别指出,我们日常用的惯用语如中国南海惯用南中国海,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用法,并不是俗语。

(12)、日子过去了,事情就过去了。是安慰人遇到事情不要发怵,再麻烦的事情再大的困难也总会解决的。

(13)、猪吃食,狗睡觉,骂人生活作风邋遢,日子过的弄得一团糟。

(14)、瘦死的羊肉,穷死的娘舅。意思是说,羊肉再瘦也是好肉,娘舅再穷也是亲舅。

(15)、陕北谚语多为两句以上对称句式,字数相等,内容相似或相对,音韵和谐、质朴自然,也有单句类谚语,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16)、穷狠心,一锨想挖开个银井坑,方圆四十里,深往自管里深。

(17)、歇后语不押韵。谚语有押韵的,也有不押韵的。歇后语的句式比较独特,很难做到两两押韵。而谚语中则有许多两两押韵的句子。

(18)、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9)、甲鱼五颗星,黑鱼七颗星,一二三四要分清。  

(20)、驴无廉耻,拿棒来治,人无廉耻,无法可治。看来一个寡廉鲜耻的人,连畜生都不如。

5、歇后语俗语谚语的区别

(1)、松木缸子柳木桶,千提万提提不醒,指人愚钝,启而不发。

(2)、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的为比喻语,后一部分像谜底的为解说语

(3)、外孙子是狗,吃了就走。过去的老观念,认为女儿嫁了人家就是别人家的人,外孙子当然也是外人,永远也喂不熟养不亲。不过现在了就不一样了,家孙子外孙子都是一样的宝贝疙瘩。

(4)、饱了给一斗,不如饿了给一口,就是说,对人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5)、所谓“歇后语”,即前句讲完以后,后句要歇一歇,甚至后句不讲出来,人们也能意会其意思。而谚语则不一样。谚语是一次性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存在歇一歇的停顿或猜想。

(6)、这事就此一传十传百,传遍整个“头北”。有位私塾先生说,那只黄狗替父还债,是孝狗。做人更要讲诚信、守承诺,否则就连狗都不如了。

(7)、亲戚亲戚,请来送去。意思是说亲戚之间交往,不能太过随意,也不能太过亲密,要客客气气的,保持一定的距离,正如另一句老话说的,亲戚要好住的远,邻居要好高打墙。

(8)、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常见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9)、眼睛里起了勺勺子,意思是看见别人得了什么好处就眼红,然后想法子去分一杯羹,分不到就去败坏他,反正我得不到的好处,你也别想得到。

(10)、眼盯盯,觑灵灵,指大家的目光牢牢地都盯在某一好处上,互相监督互相防范,不至于好处被别人得去而没有自己的份儿。

(11)、闲了不上香,忙了趴在供桌上。生活中临时抱佛脚的人很多啊。

(12)、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13)、于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春季,由于北半球太阳的照射逐渐增强,太平洋上的暖空气随着向西北伸展。当暖空气向北挺进,并在北方冷空气边界是滑升时就产生了雨。在滑升过程中,它同时将冷空气向北排挤。其结果,往往暖空气占领了原来被冷空气盘据的地面,因此在暖空气到来以前,这些地方往往先要下一场春雨。“一场春雨一场暖”的感觉就是这个缘故。

(15)、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16)、牛大了有剥牛的方子,指一个人再不讲理再难缠也有治他的法子。

(17)、民勤人说话,有个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而且风趣幽默。他们或是总结生产生活经验,或是讲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或是对人对事对物进行评价,或是调侃,或是讽刺,或是笑骂,好多话似乎都是随口一说,听上去也觉得土得掉渣,但是细细咂摸却很有味道。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部分民勤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分享给大家。因为分类整理有些麻烦,所以就想到哪句说哪句,其中有些句子略做解释,有些意思明了的,则直录。虽有些杂乱无章,但我觉得仍不失民勤地方本色。

(18)、能给个好心,不能给个好脸,是说对待小孩子,要把对他们的好放在心里,而在脸面上一定要显得非常严厉,才利于小孩子的成长。

(19)、歇后语常常描述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歇后语用得好,幽默风趣。但是使用歇后语时不注意语言场合也会容易伤害他人。谚语主要描述生活中的经验,言简意赅,风格上轻松、自然。

(20)、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1)、腰里勒着个草腰子(细草绳),假装上身子长呢。

(2)、► 榆林吃货八级试题火热出炉快来测你属于哪个等级?

(3)、初十五两明上。(指赶海时间。初十五这两天,早晨或傍晚赶海。)

(4)、老猴爬旗杆——不行罗(比喻多有本领的人,上了年纪也力不从心了)

(5)、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嘉兴谚语什么意思:    

(6)、谚语表示什么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脱口而出一些谚语,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我们熟知的谚语,这是很有讲究的,下面就为大家分享谚语表示什么意思。

(7)、《辞海》歇后语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8)、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都在格言里面

(9)、谚语,熟语的一种。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10)、口大肠子细,指话说的很大方,行事却非常吝啬。

(11)、爷爷想吃毡毡子,奶奶想吃套套子,指众口难调,意见难以统一。

上一篇:祝福父亲的话有哪些成语(89条)

下一篇:没有了